在 LOL 電競的榮譽體系中,聯賽冠軍、MSI 冠軍與 S 賽(全球總決賽)冠軍的含金量之爭,始終是玩家與業內熱議的焦點。而剛剛斬獲職業生涯第二個 MSI 冠軍的 Ruler(尺帝),在賽后采訪中拋出的唯 S 賽冠軍論,再次將這一話題推向風口浪尖 —— 這位手握多個聯賽冠軍、2 個 MSI 冠軍與 1 個 S 賽冠軍的大滿貫選手直言:即使拿到再多聯賽和 MSI 冠軍,沒拿到 S 賽冠軍就是失敗。
Ruler 的觀點頗具顛覆性,卻又帶著一種近乎殘酷的清醒。作為既能在聯賽中統治賽場,又能在 MSI 上登頂的頂尖選手,他本可通過抬高聯賽與 MSI 冠軍的價值來凸顯自身成就,但他反而堅定地將 S 賽冠軍視為衡量 “成功” 的唯一標尺。這種看似 “自降身價” 的表態,恰恰折射出 S 賽在 LOL 電競中不可撼動的終極地位。?
在 Ruler 看來,MSI 冠軍與 S 賽冠軍之間存在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—— 版本迭代。他提到:“MSI 冠軍對世界賽沒什么影響,因為版本會有很大的變化。” 這一點切中了 LOL 賽事的核心特質:作為一款持續更新的游戲,每年 MSI(中期邀請賽)與 S 賽(年末總決賽)之間,往往會經歷數次重大版本調整,從英雄強度到戰術體系都可能發生顛覆性變化。一支在 MSI 上憑借特定版本紅利奪冠的隊伍,若未能適應 S 賽版本,極有可能折戟沉沙。這種 “版本隔斷” 使得 MSI 更像是 “半年考”,而 S 賽才是真正決定全年格局的 “終考”。?
從賽事規模與競爭烈度來看,S 賽的 “獨尊” 地位同樣有據可依。作為一年一度的全球盛宴,S 賽匯聚了各大賽區的頂尖隊伍,從入圍賽到決賽的漫長征程,考驗的不僅是隊伍的硬實力,更是戰術儲備、心態調整與版本適應能力。相比之下,聯賽冠軍更多反映隊伍在單一賽區的統治力,MSI 雖為全球賽事,但參賽隊伍數量與賽制強度仍稍遜于 S 賽。對于選手而言,S 賽的舞臺意味著 “一戰封神” 的可能 ——Faker 的三冠傳奇、李青 “盲僧” 的經典操作、DRX 從冒泡賽逆襲奪冠的奇跡,這些被載入史冊的瞬間,均誕生于 S 賽的舞臺。?
Ruler 的 “唯 S 賽論”,并非否定聯賽與 MSI 冠軍的價值。聯賽冠軍是通往世界賽的門票,MSI 是檢驗隊伍全球競爭力的試金石,但若沒有 S 賽冠軍作為收尾,職業生涯總像缺少一塊 “壓艙石”。他本人的經歷便是佐證:2017 年隨 SSG 奪冠 S 賽,讓他從 “優秀選手” 躍升至 “傳奇 AD”;而此后即便多次斬獲聯賽與 MSI 冠軍,玩家討論其歷史地位時,S 賽冠軍仍是繞不開的核心論據。這種 “終極目標” 的設定,也倒逼頂尖選手不斷突破 —— 正如 Ruler 所說,“隊員們都會有 GEN 會贏到最后的感覺”,這種對 S 賽冠軍的執念,恰恰是驅動隊伍進步的最強動力。?
值得玩味的是,Ruler 的言論并未引發 “否定其他榮譽” 的爭議,反而獲得了多數玩家的共鳴。這源于 LOL 電競多年積累的 “文化共識”:在粉絲心中,S 賽冠軍不僅是一座獎杯,更是對一支隊伍 “年度最佳” 的蓋棺定論。聯賽與 MSI 的榮耀如同璀璨的星軌,而 S 賽冠軍才是那輪照亮整個銀河的太陽。